根據臺北市文山區公所的網站資料所示,現今臺北市立動物園的所在地原稱「頭廷魁」。 清乾隆年間,安溪高氏族人來到今木柵動物園一帶開拓,早年稱此地景美溪段為「頭前溪」,又名「頭重溪」,後來日人統治台灣,將此地名以諧音字改為「頭廷魁」。 昔日頭廷魁之溪岸地勢低,舟船都靠此停泊,形成熱鬧市集,後因溪流北移而沒落。 木柵的新光路自清代起即是頭廷魁、魚衡子(泉州人將築水壩捕魚的方法稱做魚衡子)聚落的對外聯絡道路,當年水路運輸獨領風騷,此路又位居木柵往深坑陸運要道,自然形成商業中心,高氏曾在此建立顯赫家世。然而,隨著景美溪泥沙淤積,頭廷魁的繁華也落盡。 1973年起,政府為了規畫木柵動物園,徵收頭廷魁土地, 原本聚集在今捷運動物園站、臺北市立動物園門口和園外 Zoo Mall 商圈的頭廷村全部散光。 由於徵收土地範圍過大,徵收費用遲至1978年才發放,時逢國內物價飛漲,徵收補償費用大幅縮減,引發村民不滿,全村還前往總統府前抗爭。 後來為補償地主損失,動物園外興設商店讓地主優先承租作生意,但因離動物園區有段距離,後繼無力,連帶影響自秀明路二段口至動物園兩側的住宅商店。 原本看好動物園會帶來商機,拆除古厝沿路兩排興建公寓店舖,房價租金一度居高不下,日後發現動物園人潮並無外擴效應,對地方繁榮幫助不大。 2002年3月,動物園外新商圈開幕,冀盼能恢復昔日頭廷魁門庭若市的景象。不過,除了動物園假日遊客蔓延開來之外,長長的新光路,平日依舊扮演著昔日聯絡道路的角色。 為何會提到這個位於木柵地區的舊地名「頭廷魁」呢?因為最近許多人在文山區一帶使用手機登入 Facebook 發佈訊息時,會發現自己被標示身在一個叫做 Touyenkuei 的地方,卻完全搞不清楚那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