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市場最早發跡於1909年,其交易區域主要集中於媽祖廟「慈諴宮」前方的廣場,該地因為靠近基隆河的渡口,士林的農產品以及來自艋舺與大稻埕的貨物都在這一帶進行交易。不過之後因為市場攤販佔用的範圍愈來愈大,慈諴宮便築起了圍牆以保留僅存的狹窄廟地。 在那個年代,由於瘧疾等各種傳染病在台灣各地頻傳,總督府認為都是環境衛生不佳造成,因此施行「市區改正計畫」,以遏止傳染性疾病發生,其中包括將流動攤販集中至公有市場內管理。於是,位於慈諴宮對面的士林市場便在1913年開始興建,並於1915年落成營運,同期台北新興的市場還包括了1907年的千歲市場(今南門市場),以及同在1908年落成的大稻埕市場(今永樂市場)和西門市場(又稱新起街市場,今西門紅樓)。 1915年,位於慈諴宮對面的士林市場。 日治時期建造的士林市場為兩棟長條形建築物,戰後由於市場空間需求大增,導致攤販們開始從這兩座舊市場向外搭建,以擴充市場之面積。1980年,市場擴建的狀態已經十分明顯,於是兩座市場之間的擴充空間自然成為了市場的一部分。 1980年的士林夜市,蚵仔煎甫漲價至20元。 1915年啟用的士林市場為磚造木架之建築物,主體以紅磚建成,屋頂是木桁支撐,上方突起處則作為通氣窗;側面大弧形的拱窗,使光線可充分進入,創造明亮的空間。面對慈諴宮為市場入口處,入口左、右兩邊各設有一座圓柱;進入後,左邊有一間日式戧角小屋,為昔日管理辦公之所,再往前兩側,是由兩棟長列建物所圍閉之市集廣場,而這兩棟興建於日治時期的長條形建築物,在1998年9月1日被台北市政府公告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 後來,基於消防安全與衛生管理問題,台北市政府決定改建士林市場,並自1998年9月起,即陸續進行攤商拆遷補償至臨時市場營業。 1999年,鳥瞰士林市場,畫面左側(北方)的廟宇為三級古蹟慈諴宮,與士林市場隔著大南路對望。 2000年,士林市場正式被列入北市府市場改建計畫標的。 2002年10月14日,開始拆除士林市場在戰後增建的部份,僅保留並整修日治時代建造的磚造建築,並計畫在原地重建一座新的公有市場。士林市場重建期間,市場內原有攤販移至位於文林路與基河路口、台北捷運劍潭站對面的「士林臨時市場」,並於同年12月25日開始營業。 2002年10月14日,士林市場熄燈,開始進行拆除。(Chih Hsun C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