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學年起 中國文字改稱漢字 國語改為華語

九年一貫課綱草案 中國文字改稱漢字 國語改為華語
更新日期:2008/02/14 04:09

國中文言文比率 改採隨年級調整

〔記者李文儀台北報導〕教育部現正修訂實施已六年的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中教材的文言文比率將略減,並改為隨年級逐步調整,由十%到卅五%不等;且國語文課程的用語將修訂一致,隨時代改變採用漢字、華語文、本土等文字。新課綱預計最快九十九學年實施。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昨天強調,去年起展開的課綱研修只是微調,課程結構、名稱、上課時數等都不改變,例如國語課、國文課仍維持原名。

預計上半年完成 最快99學年實施

潘文忠表示,課綱審議委員會已分派十八個研修小組進行討論,目前已有英語、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國語文、原住民族語五組審議通過,全部課綱預計今年上半年修訂完成後公布,配合教科書的審定,預計九十九學年或一百學年實施新課綱。

國語文研修小組召集人、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萬益表示,現行課綱僅規定七到九年級的文言文比率為十五到卅五%,可能是審定未嚴格控管,再加上規定模糊,文言文所占比率平均普遍超過四十%。

在考量學生身心發展,加強學生實用的語文能力,陳萬益說,新課綱決定採漸進、明確規定,國一學生應該多學一些白話文,文言文比率僅占十到廿%;國二學生再加重至廿至卅%;國三學生增為廿五到卅五%。

鄉土改稱本土 統一用語無關去中

國語文課綱修訂也將許多混淆、不一致的文字用語,修訂為一致用法,例如「中國文字」改稱「漢字」、「國語文」或「中文」改稱「華語文」,還有「鄉土」應稱為「本土」。

「這和去中國化完全不相干。」對於外界以泛政治化眼光來看待用語調整,陳萬益強調,語文原本就會隨時代變異、會有不同名稱,像現在說台灣文學為鄉土文學就不恰當,很多中文系也成立華語文研究所,新課綱只是希望將混亂的用語一致化。

陳萬益說,就像以前提到台灣話,大家就習慣認為是閩南語,但客家話、原住民話也是在台灣使用的台灣話,所以教育部國語會分為華語、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組。

另一位課綱審議委員、北市實踐國中國文老師林麗純也強調,中文應指中國所用的簡體字,所以用漢字才有道理,這不但不是去中,反而是踏出去、不狹隘;若有人質疑教育部長杜正勝介入,那才是奇怪,因為部長根本就未參與最後一次審議會議。



為了平衡報導,看完泛綠媒體的報導之後,再來看一篇泛藍媒體的報導:

去中國化/中華文化成本國文化 國語變華語?家長譁然

2008/02/14 12:35
東森新聞記者黃郁茗、許家驥/台北報導

未來家長要叫小孩練習講國語,恐怕要改口了!教育部1月下旬的9年一貫課程綱要審議委員會中,通過「國語文研修草案」,指標用語全部「去中華」,像是國語以後將改稱為華語,中國文字將改為漢字,消息曝光後,學界與學生家長砲聲隆隆。

教 育部去中國化又有新招數!最新版本的國語研修草案通過,原本的國語文改為華語文,希望學生說的標準國語,要改口「流利華語」,書寫常用的中國文字改成漢 字,認識中華文化也改成本國文化,奇怪的是課本名稱不改,還是叫「國語課本」,但老師要改口說來上華文課,不要說學界老師很多人都還狀況外,學生也是一頭 霧水。

學生搞不清楚國語和華語到底差在哪?但新草案教育部勢在必行,最快99學年度就會實施,華文標準還要再定義,只是真的有必要把一門國語課搞的那麼複雜嗎?


最後再來一篇比較客觀、中立的報導:

教部再正名 中文、國語改漢字、華語

更新日期:2008/02/14 07:40 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教育部再推「正名」運動。教育部主導的國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最近通過了「國語文」等五領域的研修草案,將國語文能力指標中的「中國文字」改為「漢字」,「國語文」、「中文」改為「華語文」,「鄉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新的課綱預計99或100年實施。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指出,九年一貫已推動六年了,在名稱、結構、時數不變的大原則下,從去年初開始「微調」工程,並在上個月廿一日召開的審議委員會中,通過了國語文、英語、原住民語、綜合、健體等五領域的修訂草案,預計今年中可完成共十八領域的修訂並公告。

國語文研修小組召集人、清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萬益表示,國語文能力指標的用語過去很不一致,為避免混淆,才在此次修訂為一致,與「去中國化」沒有關係,「中國大陸也是叫普通話啊,沒有稱作國語。」

陳萬益說,用語的修訂只限於國語文領域的課綱,而課綱是給編訂教科書的人看的,雖然未來書商編出來的中小學課本可能也會與課綱採一致用法,但並不能規範到歷史、地理等其他科的教科書。

課綱審查委員之一的台北市實踐國中國文老師林麗純表示,中文指的應該是中國地區使用的文字,但現在就連對岸都改用簡體字了,因此,改用「漢字」一詞很有道理;而改用「華語」是因新加坡、大陸等華人地區都使用同樣語言,「這不是狹隘化,而是踏出去、沒有國界更好。」

至於「鄉土」為何改稱「本土」?潘文忠說明,這是因為許多基層老師過去不斷建議,認為「鄉土」二字似乎有鄙視的意思。

林麗純則表示,鄉土教材好像一定得是「不知田水冷」這類「鄉下」的教材,但改用「本土」,指的就是「這塊土地」,也可以是台北市、捷運這類題材。

陳萬益說,修訂小組也有人想把「國語文」領域,比照中國大陸的做法,改為「語文」領域,但此次只是微調,小組沒有權限更改;教育部也強調,小學的「國語」課未來還叫國語課,不會改成「華語」課。

陳萬益說,現在很多用語都很混淆,如台灣話按習慣說,指的是河洛話,但客家話、原民語難道不是台灣話?台灣話應該也包括了國語,但國語又是北京話,是不是很亂?未來有待教育部的國語推行委員會,及立法中的「語言平等法」來釐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老三台1978~1998懷舊西洋電視影集回顧

小甜甜生命中的五個男人

谷村新司的經典歌曲「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