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上口 VS 朗朗上口

「琅」的發音為ㄌㄤˊ(二聲),而「朗」的發音為ㄌㄤˇ(三聲),所以要用注音輸入「琅琅上口」這句成語時,若將二聲唸成了三聲,便會出現「朗朗上口」,那麼,究竟「朗朗上口」跟「琅琅上口」的意思是否一樣呢?

「琅琅」是玉石相擊聲,比喻響亮的讀書聲;而「朗朗」一詞的出現則應該起始於「琅琅」的錯誤發音(將二聲唸成三聲),再加上已有「朗讀」一詞存在,因而積非成是,形成了「朗朗上口」這個新的成語。

既然「朗朗上口」跟「琅琅上口」都是已被「認可」的成語,我們就來分析此兩者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吧!

翻閱商務印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中華書局等十幾家出版單位出版的成語詞(辭)典,發現它們均只收錄「琅琅上口」詞目(由此可見以前並沒有「朗朗上口」這句成語),其釋義可歸納為:

(1)誦讀熟練、順口。
(2)文辭通俗,便於口誦。
(3)形容誦讀詩文聲音響亮、順口。

有的還在釋義(1)、(2)之後標出「琅琅上口」的反義詞:佶屈聱牙。佶屈聱牙的發音為ㄐㄧˊ ㄑㄩ ㄠˊ ㄧㄚˊ。「佶屈」意指曲折不順,「聱牙」就是拗口的意思;「佶屈聱牙」形容文句艱澀,讀起來不順口。

由此看來,釋義(1)、(2)是「朗朗上口」所沒有的,只有在釋義(3)裡,「琅琅上口」與「朗朗上口」相通,也就是說,前者包含後者。

「琅琅上口」與「朗朗上口」不僅在詞義上有所不同,在使用上也是有區別的。

「朗朗上口」只能用來形容誦讀得語流通暢、語氣連貫、鏗鏘有力,有時還伴有抑揚頓挫之意;而「琅琅上口」除了上述的意義之外,還可以用於形容「誦讀得十分熟練,但聲音不一定響亮」,例如:「我自己有記憶的二二歲時,她已以把唐人絕句教我暗誦,能誦得琅琅上口。」(引用自郭沫若的《沸羹集‧如何研究詩歌與文藝》)

另外,「朗朗上口」必須用於有誦讀的動作時,形容誦讀的狀態;而「琅琅上口」還可用於形容一經誦讀便非常順口的事物上(不需有誦讀的動作),例如:「兒童文學工作者,以及老師和家長,是應當抓住兒童們的這個特點,因勢利導,編出內容優美生動而又琅琅上口的歌謠…」。

經過以上的說明,相信你已經明白「朗朗上口」與「琅琅上口」 並不完全一樣了吧。事實上,「琅琅上口」才是正確的用語,因此我仍要建議大家今後在使用成語形容誦讀流暢或唸起來非常順口的事物時,最好使用「琅琅上口」,比較不會有問題產生。

留言

YYY寫道…
這成語都是用以形容句子吧!
最近有新聞用到:對"名畫"朗朗上口...
可以這樣使用嗎?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老三台1978~1998懷舊西洋電視影集回顧

小甜甜生命中的五個男人

谷村新司的經典歌曲「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