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小金剛問世58載 3D動畫電影本週上映

這個星期五(10月23日),由香港意馬動畫公司(IMAGI)製作的「原子小金剛」(Astro Boy)3D電腦動畫電影就要上映了,現在就讓我們來回顧原子小金剛的歷史吧。



「原子小金剛」原名「鉄腕アトム」,是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的首部長篇連環漫畫作品;《原子小金剛》(鉄腕アトム)長篇漫畫於1952年4月至1968年3月在「光文社」出版的《少年》月刊進行連載。不過,在《原子小金剛》漫畫問世之前,原子小金剛這個角色便早已出現。從1951年4月到1952年3月,手塚治虫編繪的《原子大使》(アトム大使)在《少年》月刊連載,而在1951年7月出版的《少年》月刊七月號裡,原子小金剛已經以配角的身份在《原子大使》第四集裡第一次與世人見面。

日文原名「鉄腕アトム」中的「アトム」即為英語「Atom」(原子)的音譯,因此後來這部作品在台灣較廣為人知的中文譯名是「原子小金剛」而非首次在台灣電視上出現的「小戰士」,中國大陸則依照日文原名直譯為「鐵臂阿童木」,港澳地區則譯作《小飛俠阿童木》。


(手塚治虫筆下的茶水博士是不是很像他自己呢?)

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漫畫自1951年問世以來,至今已被四次動畫化。

第一次動畫化是1963~1966年於日本富士電視台播放的黑白卡通,當時曾創下全日本平均30%收視率的佳績,其後此片被譯為英文版本,銷往世界各地;1980年12月,中國的中央電視台引進此黑白版本,成為最早在中國電視台播放的日本動畫,播出後廣受歡迎。

第二次動畫化是1980~1981年在日本電視網播出的彩色卡通「鉄腕アトム」,共52集,於1980年10月1日至1981年12月23日在日本電視網首播。台灣則於1985年9月21日~1986年9月13日的每週六15:00~15:30,以「小戰士」之名在華視播出。

第三次動畫化是2003年在富士電視台播出的彩色卡通「ASTRO BOY 鉄腕アトム」,由手塚製作公司(手塚プロダクション)製作。故事裡所設定的原子小金剛誕生日是2003年4月7日,因此這部卡通被安排在原子小金剛生日的前夕,2003年4月6日開始播出,至2004年3月28日為止,一共播映了50集。

第四次動畫化,則是由香港意馬動畫公司(IMAGI)所製作的「原子小金剛」(Astro Boy)3D電腦動畫電影,於2009年10月23日在全世界上映。

原子小金剛1963~2009各版本集錦影片:


不同國家的「原子小金剛」電影海報:

美國:


日本:


中國:


台灣:


由於原子小金剛在故事中的誕生日是2003年4月7日,因此去年(2008年)4月7日那天,日本Google便將首頁上的logo加入了原子小金剛的圖像,用以慶祝原子小金剛的5歲生日,並紀念原作者手塚治虫大師誕生60週年(手塚治虫生於1928年11月3日,卒於1989年2月9日)。



「原子小金剛」的故事是這樣的:本名天馬午太郎的天馬博士因為兒子飛雄(日文原名トビオ,華視「小戰士」舊譯為托比歐、中國則譯為飛馬)死於交通意外,無法忍受喪子之痛,便製造了與兒子外貌一模一樣的機器人小金剛,並把他當作親生兒子般地疼愛。可是,當天馬博士發現小金剛不會長高時,才赫然體認到機器人終究與真人不同,因而開始厭惡小金剛,甚至將他賣給了馬戲團。後來,在科學省長官茶水博士(お茶の水博士)的協助之下,小金剛才得以重生,並成為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溝通橋樑。

原子小金剛在初版漫畫中擁有七種特殊能力(後來的各個動畫版本則略有不同),包括了:

一、腳底安裝了飛行用的噴射引掣,在太空裡則可轉換為火箭引擎。
二、精通60國語言
三、能分辨人類的善惡
四、聽力為正常人的1000倍(2003年版改為一萬倍)
五、眼睛具備強力探射燈的功能(2003年版改為具有透視能力)
六、臀部安裝了機關槍(2003年版將此武器改為在手指處發射的鐳射)
七、最大輸出功率為10萬馬力(後來強化為100萬馬力)

原子小金剛的動漫畫均以單元故事的形式進行,描述原子小金剛如何成為人類與機器人之間溝通的橋樑,以及天馬博士如何讓小金剛進化成機器人之王的一連串故事。

同場加映:「小戰士」卡通中文主題曲



小戰士
詞、曲:鄧鎮湘

小小戰士 小小戰士 英勇無比

上山下海 飛天遁地 行俠仗義

他 他 把壞人打擊
他 他 掃蕩惡勢力
他 他 照顧人群

戰鬥到底 戰鬥到底

小小戰士 原子馬達 快速無比
眼看千里 耳聽八方 超人能力

他 他 來無影 去無蹤
他 他 解救危機
他 他 伸張正義

戰鬥到底 戰鬥到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老三台1978~1998懷舊西洋電視影集回顧

小甜甜生命中的五個男人

谷村新司的經典歌曲「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