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尾牙到除夕的台灣習俗

臺灣的春節,也叫過年,是民間最為熱鬧,時間也最長的節日。從前過年是從尾牙開始,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元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一個月。


那麼「尾牙」又是指哪一天呢?

古代出兵前會先行祭旗禮,以求旗開得勝,而軍前大旗常以象牙裝飾,故又稱「牙旗」,此乃「牙祭」之由來。

民間普遍認為當地財神即為土地神(土地公),土地神能夠保佑商家生意興隆,故在農曆每個月的初二與十六,以雞魚豬等肉類祭品祭拜土地神,謂之「做牙」。商家在「做牙」結束後,會把祭拜過土地神的肉類,分送給員工食用,俗稱「打牙祭」。

商家在農曆二月二日(土地神誕日)進行一年裡的第一個做牙,即「頭牙」,而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則是一年裡最後一個做牙,故稱「尾牙」。

古時候的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百姓們春節活動的先聲。在這一天,人們要燒土地公金以祭土地公(福德正神),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而各商家行號也要在當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以前,如果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不過這種風俗現已不常見。

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也常會圍聚在一起吃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


潤餅是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子、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番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裡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乾、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那麼,為什麼尾牙要吃潤餅和刈包呢?

潤餅形似春捲,但比春捲大一倍,不用油炸,其形狀就像用紙張把銅錢包成圓筒形一般,表示「富潤家庭」。而刈包的樣子則像是一個裝滿錢的錢包, 象徵「財富飽滿」。

因此,不管是吃潤餅還是吃刈包,都是希望來年可以發大財。

送神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戶戶舉行祭灶活動,歡送灶神及其他諸神上天。灶神俗稱灶君,另名司命真君、灶君公、護宅天尊、灶王…等,其全名為「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稱之為「九天東廚煙主」。

早期民間每家廚房都有一個相當大的灶,相傳灶有灶神,於每年的農曆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來監視每一家的言行,直到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告各家的善惡功過。


灶神並無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門上貼一張灶神神媽。送灶時,將神媽揭下焚化,並另外焚燒一個用竹蔑紮的紙糊馬兒,做為灶神回天的坐騎,還要準備一點黃豆、於草、做為灶神長途跋涉所需的乾糧、草料;然後焚香、叩首並在灶炕裏抓幾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並哺哺叮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後點燃爆竹,歡送灶神起駕升天。人們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臨別贈言。

送灶的供品多用湯圓、麥芽糖、豬血糕等又甜又黏的東西,無非是要封住灶神爺的嘴,希望祂能少說壞話。

清屯(大掃除)

送完神後,家家戶戶就要開始進行大掃除。古時候民間深信,平時家裡的器物都有神靈司掌,神案、神位、香爐都不得擅自移動,只有等諸神返回天界後,才能徹府大掃除。大掃除當然有除舊迎新之意,在臺灣還有句俚諺:「清後才會富」,意即只有清掃房屋才有發展。如果家中在這年裡有人喪亡,就不能大掃除,因為灰塵會進入死人的眼睛。

做年粿

大掃除完後,就要準備做年粿,而且必須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粿有甜粿、發粿、鹹粿、菜包等多種;台灣有一首年粿歌,生動地概括了年粿的含義:「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菜頭粿吃點心。」


甜粿是過年最主要的年粿。發粿則要發得好才會發財。菜包因內有包餡,所以能包金。菜頭粿(蘿蔔粿),是取其「好彩頭」(好兆頭)之意,可當點心之用。

除夕(辭年、避債戲、圍爐、守歲…等)

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民間年俗中最重要的一個日子,習俗也相當多。先辭年,佈置廳頭,即在奉祀觀音媽和諸神像的大廳上,換新版畫和聯軸。到了下午舉行辭年儀式,於供桌上盛設五牲及各種年粿供奉諸神,然後拜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禮,以表示感謝這一年來諸神明及祖先的保佑,並祈求新年更多的賜福。

神桌前還要供「春飯」,即盛有飯的小碗,飯上插上用紅紙做的花。神佛前各三碗,灶上一碗。這些花又叫春仔花或飯春花,這個飯叫過年飯。在閩南語裡,春與剩諧音,以祈求這飯能永遠吃不完,總能有所剩餘。


桌前會擺放三堆橘子及一些紅棗。紅棗表示年年好,俗話說「上元瞑(夜)拆柑棚」,橘子要一直放到元宵方能離桌。最後,還要燒金紙、放爆竹,才算結束辭年儀式。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老三台1978~1998懷舊西洋電視影集回顧

小甜甜生命中的五個男人